姓氏:

拼音:LI  

2008-03-08

50452次

1人

1个

272人

1部


站长: 郦林春 管理员:   [申请管理员]

浣江郦氏宗谱崇本堂支系       

家族堂号:永思堂
族谱编号:67
访问状态: 加密
创建者:郦林春

 

诸暨乃越国故都,西施故里,会稽山脉、龙门山脉环抱东西两侧,浦阳江以及支流自南向北奔流。自新石器时代起,即为于越先民繁衍生息之地,距今已有六千五百余年。大禹治水,功成于了山(今诸暨城南);夏朝中期,无余建立越国,以诸暨为立国基地;殷商、西周、春秋年间,越国先后建都于诸暨埤中(今诸暨阮市)、大部(今诸暨枫桥)、句乘(今诸暨牌头)。吴越争霸期间,越王句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兴越灭吴,称霸中原的业绩,彪炳青史;文种、范蠡、西施、郑旦为了国家忍辱负重,他们的名字已经永远铭刻在越国后人的心间。
在下自幼随父母客居他乡,时常闻听父亲提及故乡诸暨,追溯先祖以及亲族。当时年少,对于父亲之追忆印象模糊,有关郦氏之信息断断续续,难以连贯;然而日积月累,亦能粗知曾祖父兆隆公以下各房之大略简况。文革末期,跟随父母返回诸暨,首次来到故乡大马坞村,目睹先祖建造之旧宅,耳闻亲族叙述之往事。虽然江南山村古朴简陋,古越乡音词汇生涩,但这是我郦氏之祖宅,乃我血统发祥之地也!
此后,父亲领我瞻仰位于诸暨县城西隅之郦氏宗祠,此乃诸暨全境郦氏宗族共有之宗祠也。当时宗祠规模较大,古朴宏伟,面临郦祠湖,岸边有二十二尊石狮,每只狮子相隔数尺,精雕细刻。东边十一尊朝西,西边十一尊朝东,相互呼应。二十二尊石狮中,十一尊为雄,十一尊为雌,各有特征。当时少不更事,未曾进入宗祠细观,更未摄影留作纪念。1982年,宏大的郦氏宗祠竟被拆毁,改建为诸暨县总工会,部分文物被迁至西施殿。1997年,郦祠湖畔部分石狮被迁至新建的诸暨市博物馆,部分下落不明。至此,历经数百年之郦氏宗祠荡然无存。
根据有关史籍和族谱记载,郦氏家族起源于黄帝时代;夏代涓公被封于郦邑,赐姓郦氏;周代庞公被封于陈留;西汉食其公建立功勋,其后裔世袭武遂侯;东汉炎公迁居涿郡;北魏道元公为著名地理学家;唐代昶公迁居扬州;南宋初年文绍公护驾南渡,其子元亨公迁居诸暨。经过南宋、元朝、明朝、清朝,直至民国、共和国,诸暨郦氏宗族不断发展,人口在全国郦氏宗族位居第一,遍布诸暨各乡镇,发展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大马坞郦氏始祖弈公,在康熙后期由县城迁徙而来,至今已达三个世纪。
南宋、明代、清代、民国年间,诸暨郦氏宗族曾二十一次修编宗谱。其中民国二十三年(1934)郦铭训主编的《浣江郦氏宗谱》木活字本九十一卷、民国三十七年(1948)郦述先主编的《浣江郦氏宗谱》铅印本六十一卷,集先人记载、后人查访之大成,凝聚众多贤达之心血,乃历代最完整之版本。当时大马坞郦氏宗族前往县城郦氏宗祠,用八抬大轿将《浣江郦氏宗谱》抬回村子,供奉在本村郦氏宗祠。
在改革开放初期,在下得知我国宗谱对于保存地方史志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即多次前往大马坞,与族兄丰年商议,希望重修大马坞郦氏宗谱。怎奈先前记载郦氏历代世系之宗谱已在十年动乱期间被造反派烧毁,片纸无存!虽然也知村中尚有其他郦氏宗亲,然而相互关系全然难以连接。其后,又多方联系诸暨其他郦氏村庄,怎奈各村情况一如我村,所存家谱都被造反派烧毁!因此,修谱一事,一再耽搁,一晃二十余年即逝!
进入新世纪以来,因学习网络知识,在《国学论坛》、《人生如歌》、《诸暨联盟》担任版主,一边参与论坛管理,一边发表一些乡土历史的研究文章。2005年夏季又加入诸暨市新四军研究会,参与《诸暨抗日战争史》之编纂工作,并赴大马坞等各村,调查1942年日伪军疯狂扫荡之暴行,写成一并收录该书。此二事,引起在沪工作之诸暨籍青年赵岳阳注目。
君在工作之余,多年专攻宗谱学,搜集诸暨各村家谱,成就颇巨,受到各界名人之赞赏。2006年秋,赵君受诸暨其他郦氏人士之托,赴上海图书馆查阅郦氏宗谱,理出郦氏先祖自扬州迁居诸暨粗略脉络。此事引起在下注意,随即与赵君取得联系,希望能够了解大马坞郦氏宗族之情况。赵君经多日查阅,于2007年7月亲临寒舍,将唐代初年昶公至清代末年兆隆公各代世系交付在下。此后,赵君多次放弃休息,继续查阅我村世系以及行传,诚为难能可贵!
2007年8月至10月,在下多次前往上海图书馆,亲眼目睹民国时期由郦铭训、郦述先主持修编之《浣江郦氏宗谱》,虽为残本,亦有一百十三卷之多(民国二十三年木活字本现存八十四卷,民国三十七年铅字本现存二十九卷),涵盖诸暨全境所有郦氏宗族世系。惊叹之余,为当年编纂宗谱之郦氏先贤们深深折服,更有尽力续编之责任感!前人布衣草鞋翻山越岭查询资料,手工编纂木版印刷成就巨作;我等电信发达交通便捷了解信息,电脑输入电脑印刷快速成书。相比之下,今人怎可因为畏惧困难而使宗族史料失传?如此,则上愧祖先,下愧后世,造成终身遗恨也!
此番调查郦氏宗族资料,古代部分依赖上海图书馆保存之旧谱,残缺部分幸得北京市国家图书馆保存之全本提供资料,现代部分全仗各房亲族之大力支持。在当今经济浪潮席卷华夏大地之时,我大马坞郦氏亲族唐山公以下之后裔,无论长房、二房,还是五房、小房,无论九旬长者,还是垂髫幼儿,无论居住本村,还是迁居各地,闻知修谱盛事,都能一呼百应,纷纷捐资出钱,尽力回忆往事,提供详尽资料;甚至历代出嫁外村之女,也积极支持娘家重修宗谱,竭尽全力给以各种帮助。即使居住外村外省的大马坞宗族以外的郦氏族人,也纷纷通过电话、网络对这次修谱表示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凡此种种,足见我郦氏宗族之团结,人心之凝聚!
我郦氏宗族同华夏民族各姓氏一样,绵延数千年,前赴后继,生生不息。这部宗谱能在后世的修谱工作中能够起到承前启后之作用,我等心愿就实现了。今番修谱,因人力、物力有限,仅能续编大马坞村之郦氏宗谱;至于诸暨全境之郦氏宗谱,因规模非常宏大,尚需同族能人同心协力,展开大规模调查,方能得以续编。他年完整而又全新的《浣江郦氏宗谱》出版之日,就是更加宏大的《中华全国郦氏联谱》整理工作开始之时!
                   
                               郦门一百四十八世裔孙   郦林春
                                   共和国五十八年九月初五日亥时
                                     2007年10月1522时至23时

湘公网安备 430181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