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严”一词是个由近义词素构成的复合词,“庄’’即是“严”,“严”也是“庄”。说起来有趣,在姓氏源流上,庄、严两姓也是如此。庄严合一,严源出于庄。
原先,是只有庄这个姓氏的。庄姓出自楚国的楚庄王。“庄王”是他死后的谥号。后来他的后代就以谥为姓,以谥为姓是中国姓氏来源较少见的一种情形。由“庄”分化出“严”是到了东汉明帝朝。汉明帝名庄,因避其讳,除了皇帝老儿,谁也无权使用这个“庄”字。也不知是哪一位臣下的主意,建议让天下姓庄的人统统改姓严。于是,从那时起,中国的百家姓里头,又多了一个严姓。但皇帝的江山没有万万年,汉明帝死后,东汉王朝倒了,已经无须为那个“庄”字避讳了。到了魏晋之际,原来那些被迫改姓严的,总怀念自己原先的姓氏,就纷纷改过来。但也有小部分人,并不把姓庄姓严当作一回事,反正有个姓好叫好传就是了,这一部分人就继续姓严。这就是“庄”、“严”同出一源的由来。比如汉代那位著名的隐士严光——严子陵,他本叫庄光,大概是太著名了的原因,改姓后就没有再恢复本姓,后代一直叫他严子陵,连他的归隐之地富春江那二个溪滩,也被称为“严滩。’’或“子陵滩”——就是毛主席诗句中的“观鱼胜过富春江”的那个地方。
交代了庄与严的这段缘故,再来谈庄氏和严氏入潮的来龙去脉。
庄氏入闽很早。在随陈政、陈元光父子下福建、广东平“蛮獠啸乱”的5600名府兵和123名中高级将士中,就有一位叫庄肃鸾的将校军官。
战事结束后,庄肃鸾携眷居漳州,被尊为庄氏入闽始祖。到了唐末五代初,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王潮、王审知提兵入闽。他的外甥庄森也随行,后择地居于泉州,并在那里开基创业,这一派庄氏尊庄森为始祖。传至十五代,已是南宋末年。宋端宗赵星被元兵一路追赶逃到泉州,招抚使蒲寿庚准备献城降元,不迎宋端宗进泉州城。庄氏此时在泉州已是望族,家财富甲泉州城。庄森韵卡五代裔孙庄哲、庄光兄弟很有正义感,他们毁家纾难,变卖所有私产,外出城南七里迎圣驾。他们自己的家丁和端宗的部队会合后,也不敢再入泉州,保卫宋端宗继续南逃,进入潮州。在南逃途中,宋端宗驾崩,又拥立宋帝爵登位。尔后他们又从潮州逃到新会崖山,陆秀夫背着宋帝爵跳海自尽,宋室算是灭亡了。庄哲、庄光兄弟侥幸不死,但也被乱兵冲散。庄哲侨装逃回福建同安县,便在同安县落户立籍。今日同安庄氏,便是他的后裔。庄光没有逃回福建,他来到潮阳,便不走了。台湾的庄氏族谱,说他们的祖先:“光公居潮阳,遂占籍焉。”
庄光这位很有民族气节的泉州商人,便是当今潮汕庄氏的入潮始祖。一说庄光当时到的是海阳而不是潮阳。在旧谱籍中,把潮州写成潮阳的并不少见,因韩愈有“贬潮阳”之句。海阳秋溪都庄陇乡是潮汕庄氏始迁地。明朝以后,又相继迁潮安江东、普宁果陇、蛇浦岐山、澄海十五乡等地。今日的江东、果陇、庄陇是潮汕庄氏的主要聚居地。
自汉代为避讳由庄改变而后又没有再复姓的严氏,在全国总人口中一直占少数。台湾的姓氏学者一直找不到他们由北方入闽的线索,也不知他们由什么途径进入广东。现在潮汕姓严的也很少,孙淑彦等编的《潮汕人物辞典》,收录自唐至现代人物千个以上,范围不可说不广,其中却没有一个姓严的,这足以说明问题。我们只知澄海港口村住有姓严人家30多人,他们自述是元末清初自福建莆田迁来的,是该村最早的居民,但几百年间一直只有30多人。
姓源:(1)与战国卫人严仲子(名遂,字仲子)同宗,传为古严国之后。
(2)东汉明帝名庄,庄姓避讳天子名讳改姓为严。
郡望:天水,冯翊。
名人:战国卫有严遂。东汉有严光(原姓庄) 。唐有严维。南宋有严羽。清有严复。
一、姓氏来源
由庄姓得来,战国时期国一位君王叫侣,死后溢号庄王。他的子孙便以庄为姓,相传到东汉时,汉明帝叫刘庄,为了避讳天子的名字,姓庄的人就改为姓严。
二、郡望堂号
汉置天水郡,现在甘肃省通渭县。
望出天水、冯诩、华阴
三、历代名人
严彭祖——字公于。汉朝下邱人。精通“四书”、“五经”,对《公羊春秋》的解说尤为出名。他廉直不事权贵。人或劝其少自勉强,他说:“凡通经术,固当修行。何可委曲从俗,苟求富贵乎!”竟以太傅官终。
严复——字又陵,号几道。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曾赴英国留学,入格林尼次海军大学,亲身观察英国的社会制度,研究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辨析“西学”与“中学”的异同。归国后,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执教达20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论文,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倡新学,实行改良,认为培养民力、民智、民德,是使中国富强的根本办法。
禁止鸦片与缠足而崇尚武精神,废除八股而提倡西学,废除专制政治而实行君主立宪,又译述赫肯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曾主办天津《国闻报》。,翻译《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及《穆勒名学》、《法意》、《名学浅说》等书,较有系统地介绍和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译著有《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等。
严庆澎——江苏省吴县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新晚报》负责人。他业余从事文艺创作,以唐人的笔名著有《金陵春梦》,以阮朗的笔名著有《香港风情》,以颜开的笔名著有《诗人郁达夫》等小说、剧本数十种。1981年逝世,终年63岁。
严济慈---字慕光, 1901年1月23日(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初四)生于浙江省东阳县维风乡下湖严村,1996年11月2日逝世于北京。1923年夏,严济慈以第一名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且同时毕业于东南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士学位,并成为东南大学第一名毕业生。1923年自费赴法国留学。于1925年夏获数理硕士学位。1927年6月,严济慈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1927年8月,严济慈回到上海,担任上海大同大学、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和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的物理、数学教授,并兼任正拟建中的中央研究院理化实业研究所筹备委员。从1929年初起,严济慈在巴黎大学光学研究所和法国科学院电磁铁实验室从事了两年研究工作,1930年底,应北平研究院院长李石曾之邀,接替李书华出任物理研究所所长。 严济慈在领导物理学研究所工作的同时,还创建了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着力培养青年人才,开创了中国的放射化学研究。自1932年起,严济慈兼任镭学研究所所长。1935-1938年当选为法国物理学会理事,1945年6月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有关学术机构讲学一年,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当选为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1949年9月初,严济慈出任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第一任主渭嬗τ梦锢硌芯克ぁ?955年6月1日召开了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严济慈被选聘为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学部委员。1961年严济慈出任科大副校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科联)秘书长(1950-1958)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1958-1980)、副主席(1980-1986)、名誉主席(1986-1996),中国物理学会和中国光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等。1988年,他获得法国总统密特朗授予的军官级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96年11月2日严济慈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96岁。
严
(百家姓典故)
严氏以谥为姓 系承春秋季连
“庄”与“严”两个字,经常被连在一起使用,表示一种无比肃敬的意思。
庄严二姓 关系亲密
奇妙的是,以这两个字来表示的姓氏,实际上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的严姓是庄姓改来的,所以有一部分姓严的人,根本就和庄姓是一家人,二姓之间的关系,真是亲密万分。
庄、严二姓的的奥妙关系是这样形成的:据《正字通》的记载,汉明帝的名字叫做刘庄,按照当时的习惯,为了避讳天子的名字,一些本来姓庄的人,像名满四海的一代高士庄光和大学者庄忌等,都改姓为严,变成了后世大家所熟知的严光和严忌。据说,这两位当代名人改姓为严之后,许多姓庄的人都纷纷仿效,就此以严为姓。至于他们在决定改姓的时候,为什么不用别的姓,而要采用严字,后世推测,大概也跟庄、严两个字经常被连在一起使用有关系。
庄姓改为严姓这件事,是发生在西汉明帝的时候,也就是距离现在差不多1900年以前。那么,在此之前,中国难道就没有“严”这个姓氏吗?
关于这个问题,《姓纂》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严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后汉庄光,避明帝讳并改为严。”
这段记载指出,早在春秋时代的楚国,就是楚王的后代以严为姓。楚国本来姓芈,是颛顼玄孙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的后裔,则严姓自然也是颛顼的后代了。不过,严氏的得姓,跟其他大姓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他们既非以国为氏,亦非因官命姓,而是“以谥为姓”。
严姓,既然是早在春秋时就有了的,则后来汉代由庄姓改来的那些姓严的人,说起来好像应该跟原来的严姓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妙就妙在这里,庄姓是出自楚王,而严姓又为楚庄王的支孙所创,则推算起来,庄、严两姓岂非同出一源?怪不得汉代的庄光和庄忌这些人会心安理得地就改姓为严,因为姓严与姓庄,就血缘上来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分别。
上面说到过,严光本来姓庄,后来因避明帝讳,才改姓为严,他的子孙也就此世代以严为姓,算起来还应该是这一支严姓的始祖。他是东汉初年的人,跟中兴汉室的光武帝曾经是同学,两人的交情非常好。光武帝即位后,严光改变姓名,隐身不见,光武帝想尽办法明查暗访,才把他找了回来,后来就发生了皇帝跟他同榻,他却以足加帝腹,被太史认为是“客星犯帝座”而大惊小怪的故事。
光武以帝王之尊,虽然对这位素知其才具的老同学曲意奉承,但严光到底还是不肯做官。后来,他归隐于富春山,耕钓以终。他当年垂钓的地方,并且被后人命名为“严陵濑”,该处就是现在浙江省桐庐县南边的江滨。像这样一位视富贵如贱土,但求清风明月的高士,怎不叫人敬慕万分!他的子孙,又怎能不引以自豪自傲!
楚庄王之后裔 历代人才辈出
庄,自古以来是一个代表端严肃敬的文字,而以庄为氏的家族,也名实相符,两千多年来备受尊敬。
这个可敬的姓氏,家世的源流也十分悠长,早在距今两千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得姓。这一点,熟悉历史的人士一定都很清楚。因为,在历史上的先秦时期,庄氏家庭就已经人才辈出,大名鼎鼎,像长久以来在传统学术界举足轻重的伟大思想家庄子,便是最为显著的例子。
这么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根据考证,是春秋时代楚庄王的后裔,像《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在介绍庄姓时就指出:“庄姓,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楚有大儒庄生,六国时为蒙漆园吏;庄周,著书,号庄子;齐有庄贾,周有庄辛”,把庄周的身世源流,记述得清清楚楚。
实际上,庄氏家庭正是这样来的。追本溯源,他们是楚国公族的芈姓后裔,而芈姓则传自上古的颛顼帝。换言之,两千多年来干千万万以庄为姓的人,毫无疑问都是最为光彩的炎黄子孙。
在庄氏的悠久历史中,曾经发生过两次对整个家族影响极为深远的大变动。一次发生于战国末期,一次发生于距今一千九百多年前的东汉明帝时。
原来,战国末期,当秦始皇以强大的军队横扫诸侯时,有一位楚庄王的后裔庄峤,在楚威王的座前官拜将军,受命经略巴、黔中以西诸地。庄峤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将领,他把势力扩展到滇池,以兵威把这块地方纳入楚国的版图。可是,当他准备归报这番功绩时,正好楚国的巴郡和黔中郡都被秦国所袭夺,塞断了他的归路,不得已,庄峤只好率其众在滇称王,一直到秦始皇灭诸侯。楚国的这一支后裔仍然为西南夷的君长。逍遥于暴秦的淫威之外。后来,刘邦统一天下,他们终于降汉,其地并被置为益州郡,重回母亲的怀抱。
这是史实,说明了后来历史上所谓的西南夷之中,有一部份是楚国的后裔,而且是由庄氏的先人带过去的。
庄氏和第二次大变动,影响更大,曾经造成了整个家族长时期的没没无闻。这项变动,就是《姓氏考略》所明载的:“汉明帝讳庄,故庄氏或改为严氏。”
在过去的专制时代里,当皇帝的人是“天子”,为了避天子讳而改换人民的姓氏,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庄氏,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改姓了严,并且自庄光(后改严光)开始,长时期为严氏所掠美。不过,庄、严二氏的一家人关系,倒是一直被公认不讳。
庄群,TEL-13906006541 2004年6月于中国厦门 .
tel-13906000184
历代名人:
严彭祖---字公于。汉朝下邱人。精通“四书”、“五经”,对《公羊春秋》的解说尤为出名。他廉直不事权贵。人或劝其少自勉强,他说:“凡通经术,固当修行。何可委曲从俗,苟求富贵乎!”竟以太傅官终。
曾赴英国留学,入格林尼次海军大学,亲身观察英国的社会制度,研究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辨析“西学”与“中学”的异同。归国后,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执教达20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在天津《直报》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论文,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倡新学,实行改良,认为培养民力、民智、民德,是使中国富强的根本办法。
禁止鸦片与缠足而崇尚武精神,废除八股而提倡西学,废除专制政治而实行君主立宪,又译述赫肯黎的《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曾主办天津《国闻报》。,翻译《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及《穆勒名学》、《法意》、《名学浅说》等书,较有系统地介绍和传播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译著有《侯官严氏丛刊》,《严译名著丛刊》等。
严庆澎——江苏省吴县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新晚报》负责人。他业余从事文艺创作,以唐人的笔名著有《金陵春梦》,以阮朗的笔名著有《香港风情》,以颜开的笔名著有《诗人郁达夫》等小说、剧本数十种。1981年逝世,终年63岁。
严乃钦---革命烈士,1903年出生于惠来,曾任红军47团独立大队长,1932年于隆江陈陇牺牲;
(“祝融八姓”晏安曹姓后裔---颍西